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 

“你俩来自同一个媒体?”正在埋头吃午餐的我,扭头望向发出声音的方向。一位瘦高的中年西方男士,带着一双问询的眼睛,已经坐在了我和同事邓海中间的空座上。

这是11月17日中午,日本东京举行的亚开行新闻奖论坛午餐时间。

“是啊!”我回答。从上午的自我介绍中,许多人都已经了解,我和邓海,以及杨猛,都是来自中国的媒体。因此,这样的问询在午餐期间的寒暄中也显得很平常。

“可是你们俩的英文文章风格为何如此不同呢?”他问。

“有吗?”我的第一反应,是不会吧?都是我们英文组同事翻译的,包括母语是英语的外籍同事,应该是一样的。

“你的英文文章perfect,邓的文章beautiful.”他说,没有褒贬,只讲文章风格。当面问邓海,才知道,我们的文章翻译确实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。我和其它同事的文章《比亚迪做什么》是英文组同事翻译的;邓海则是因为不知道有英文版文章,而委托一位在瑞典留学的中国朋友翻译的。

“你怎么会关注如此细节的内容呢?”我问。“因为我是你们文章的评委。”---他说。噢,仔细看他胸前的名字标签,Graham Watts,下午论坛的演讲嘉宾。

有了这样的一个小插曲,对他的演讲更加关注,题目是《商业和金融新闻写作》,正好是我的报道领域。事实证明,这是这次论坛里最棒的一次演讲。

演讲的内容,除了新闻写作要素之外,还有理念层面的。印象最深的,是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?这也是引起大家讨论最热烈的部分。

在Watts看来,好文章的标准,很简单。就是能够讲述一个好的故事,让读者能够读下去。这让我想起我们通常讨论的,记者的功能是什么?---瞭望者(看门狗)和教化者是被普遍认同的,但事实上,更多的时候,我们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。不管你讲的内容多么深刻,如果不能用一种大家喜欢的能够读得下去的方式讲述,所有的都是白搭。

这也正好印证了Watts所讲,作为商业和金融记者,你是新闻业的专家,而非经济领域的专家(尽管我们希望同时成为经济领域的专家)。新闻业的一个特点,就是讲普通人能听懂的话。用同事李昕的话来说,就是“讲妈妈能听懂的话”。

其实,我们在写作《比亚迪做什么》这篇文章的时候,包括编辑王晓冰和杨彬彬在内,都特意强调讲故事,要突出故事性。我们的文章太长了,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封面文章。

在讨论的时候,一个外国记者提出问题:长故事好,还是短故事好呢?Watts让我来回答,为何来自中国的文章都如此长?我的回答是:我们是封面文章,调查性报道,而且有的是发表在双周刊上的稿子。

最后Watts总结道,无论文章长短,能够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都是好文章。19号晚上是颁奖礼,在那个时候,我们尚不知三人全部获奖,这位在FT做过多年编辑的资深传媒人在现场给我发了封邮件:能否把来自中国的三篇文章英文版文章发给我,下次讲课时用?

当然可以!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梁冬梅

梁冬梅

11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《新制造时代》作者。 dongmeiliang2008@gmail.com

文章